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49|回复: 0

文帝曹丕之妻——甄夫人之死,是嫉还是冤?

[复制链接]

227

主题

0

回帖

829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29
发表于 2024-1-5 16:24: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


魏文帝曹丕的文昭皇后,原名甄宓,大家都尊称她为甄夫人,今河北省无极县人。她是汉太保甄邯的后代,其父甄逸曾任上蔡令,家中世袭二千石俸禄,属于书香世家,自小锦衣玉食,无忧无虑。

但她和一般女孩不同,从小就很喜欢读书,言谈举止也中规中矩,遇事沉着冷静,做事有分寸。

三岁时,父亲甄逸去世,她哭的很伤心,小小年纪就非常重情重义,周围人见状,纷纷称奇,也因此更加器重她。

相士刘良为她看相时,也倍感惊讶,认为此女相貌不凡,他日必是富贵之人。所以,家里上上下下对她都比较厚待,无人敢和她开玩笑,可见她在家中的地位有多尊贵?

甄宓八岁时,有街头艺人在弄枪舞棒,表演各种杂耍绝活,吸引了一大堆人。甄宓的家人以及姐姐们都兴高采烈的登上阁楼去如何保养眼部皮肤看,但她却未去凑热闹,而是留在家中温书。事后,几个姐姐问她为什么不去?

她抬起头,平静的回复:“这街头卖艺的,有什么好看的?何况,此等岂是女孩子该如何保养眼部皮肤看的吗?”几个姐姐听完,默不作声,但是却对小妹心生敬意,认为她知书达礼,不同于一般女子的庸俗和浅薄。

甄宓九岁的时候,看过的书,均可以倒背如流,见过的字马上就能知道其中含义。经常偷偷借用哥哥的笔墨纸砚书练习文字,字迹工工整整,颇有大家风范,完全不像出自一个孩童之手。

哥哥对此却不以为然,调侃道:“你一个姑娘家,不好好学习女红,却整日痴迷于读书学习,难道以后还想当女博士(古代一种官职称谓)吗?”

甄宓镇静答道:“自古秀外慧中的优秀女子,皆是因为学习了前人的经验才变得卓尔不凡,我如果不读书习字,又怎么会明白这些兴替之事呢?”听完妹妹的答复,哥哥也忍不住连连赞叹,认为挺有道理!

她十几岁时,就劝诫家人将自家谷物救济忍饥挨饿的邻居百姓,由此可以看出,她心中有大爱,看到邻里乡亲受苦于心不忍。同时,面对家人趁灾荒之年大肆敛财,甄宓提醒道:“乱世求宝,可不是一件好事啊!”

这句话的本意是,一个人本来没有什么罪,但因拥有一件珍宝便可能被定为有罪,不仅处境危险,还有可能因财丧命。眼下周围邻居都处在吃不饱饭的状态,自家却衣食无忧,还有不少财物宝贝,这势必会引起周围人的嫉妒,引来杀身之祸。

全家人都认为她说得有理,斟酌之后,便将家中粮食全部无偿分发给邻里乡亲,引来周边同乡的一致喜爱和尊敬。




2


十四岁那一年,甄宓的二哥甄俨去世,她的二嫂整日以泪洗面,情绪非常低落。但是府中杂事繁多,不得已每天还得干活,整个人看起来虚弱无力,甄氏心疼不已。甄宓的母亲是一个很严厉的妇人,对待儿媳们都比较苛刻,时常言语冷漠,相当刻薄。

甄宓就劝诫母亲:“二哥去得早,二嫂已经十分可怜了,这么年轻就独守空房,还要照顾年幼的孩子,每天又要应付各种家务事,你若再对她不好,她哪还有活下去的勇气啊?作为婆婆,你更应该好好爱护她,对待她如同自己的女儿一样才是啊!”

其母亲听后,惭愧不已,想到离去的儿子,竟然泪流满面。从那以后,母亲对待二嫂,多有照顾,生活起居就像对待甄宓一样,处处都惦记着她们母子,婆媳关系也比以前更加密切。

长大后的甄宓,姿色秀丽,明艳动人,翩若惊鸿,简直仙女下凡。仪态落落大方,精通琴棋书画,绝对称得上一代佳人。

建安年间,因相貌出众,甄宓被袁绍看上,托人为次子袁熙上门提亲。因袁家家世显赫,四代为官,绝对称得上是豪门望族,长辈们甚为满意,最终同意甄宓嫁给袁熙为妻。婚后,两人恩恩爱爱,关系非常和睦。

建安四年,袁熙出任幽州刺史,妻子甄宓则留在冀州侍奉婆婆刘夫人。此后,由于战火连连,夫妻分离竟然长达好几年,甄宓常常夜不能寐,孤枕难眠。

后来,听闻公公袁绍在官渡之战中吃了败仗,府中上上下下都是担忧不已,她更是愁苦万分。不久,传来公公袁绍和丈夫袁熙被杀的消息,甄宓悲痛欲绝。




3


建安九年,冀州邺城被曹操攻破,曹丕先踏进袁府,看到一个披头散发,脸上脏兮兮的年轻女子,躲在袁绍夫人身后嘤嘤哭泣。曹丕便问刘夫人:“这位女子是何许人也?”刘夫人回答:“袁熙的妻子甄宓!”

甄宓哭得悲伤,身姿非常柔弱,曹丕心生怜爱,便上前帮她把头发撩起,又拿出手巾缓缓擦拭她的面庞,渐渐的现出一个美艳绝伦的少妇,曹丕立马对其心生爱意,有意娶她为妻。

之后,甄宓果然嫁给曹丕,而且十分受宠,先后给曹丕生下一儿一女。后来,曹丕称帝,大臣们都上奏,建议立甄氏为皇后,曹丕听后欣然同意,随即就发布册立皇后的诏书。

没想到,甄宓却阻止,声称自己愚陋无知,无法担当一国之母的重任,加上身体经常抱恙,认为能做一个嫔妃已是三生有幸。

立后诏书先后下了三次,甄宓也拒绝了三次,语气十分恳切,均是建议曹丕选择更加品德贤良的女子为后,这样才能更好的管理后宫,也有助于帝位的稳固。

传说,在甄妃居住的宫院中,隐秘着一条灵蛇,通体鲜亮翠绿,甚为可爱,口中有赤珠,貌似通人性。更令人称奇的是,此蛇从不伤人,只是每日在甄妃对窗梳妆的时候出现,盘成一团,直挺挺的看着她。

甄妃起初觉得奇怪,后来发现灵蛇盘起来的造型很精致美丽,便将自己的头发依照那个样子盘起,发髻独特高雅,巧夺天工,也因此衬托的甄妃格外美艳。

此后,甄后受到启发,每天梳的髻都不同,号为灵蛇髻。宫人们见状,纷纷效仿,希望像甄妃一样美丽。

后来,因山阳公刘协向文帝曹丕进献两个美女,同时后宫还有郭贵嫔、李贵人和阴贵人。随着其他几位嫔妃日渐得宠,甄妃慢慢被曹丕冷落,久而久之,便颇有怨言。

没想到,宫中乃是非之地,此事很快便被文帝曹丕知晓,觉得有犯天颜,大怒之下竟然下令刺死甄妃。据《三国志》记载,甄妃的死和郭皇后受宠有关。

有一天早朝,文帝曹丕就问周宣:“朕昨夜梦见一股青烟拔地而起,甚为奇怪,不知是何寓意?”周宣回复:“天下恐怕会有一位尊贵的女子含冤而死。”

当时,曹丕已经派人给甄妃送刺死的诏书了,听闻此解非常后悔,急忙派人去追使者,但还是没来得及救下甄妃。




4


其实,甄妃之死是个谜,魏书的说法并不被历代史学家所认可,认为魏书其实掩盖了某些真相。据《汉晋春秋》以及《资治通鉴》记载,甄妃死后,脸部被头发盖住,口中被塞糠,使得她的灵魂无处伸冤,死状奇惨,死因和郭皇后有关。

更真实的一点就是,从甄妃的作品——《塘上行》中也可以一窥缘由,具体如下:

蒲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

傍能行仁义,莫若妾自知。

众口铄黄金,使君生别离。

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

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

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

莫以豪贤故,弃捐素所爱?

莫以鱼肉贱,弃捐葱与薤?

莫以麻枲贱,弃捐菅与蒯?

出亦复何苦,入亦复何愁。

边地多悲风,树木何翛翛!

从君致独乐,延年寿千秋。

这首诗的意思是——我的池塘里,蒲的叶子繁荣又茂盛。若依靠你行仁义,还不如我自知自己的能力。众口铄金,我被人谗言毁伤,使你疏远我,不见我。

每次想到你不在身旁,便常常悲苦难过。很想见你,思念是这般强烈,以致抑郁成疾,伤了心脾。因为念你,所以常常痛哭满面,夜不能寐。

请不要因豪贤(曹丕新宠),丢弃自己所爱;不要因为鱼肉而丢弃葱与薤;更不要因为麻枲卑贱而弃捐菅与蒯。

自从你离开,我出门感到苦愁,入门亦感到苦愁。边地多悲风,树木在悲风中哀鸣,像是在诉说我心中无限的爱恨。

由此可见,甄妃多半应该是被冤枉的,曹丕听信新宠谗言,误杀了她。当然,这也仅是个人推断,史学上对于甄妃之死有多种记载,到底哪一个为真?不得而知。

明帝曹睿继位后,每每想起母妃便伤心不已,数次问询郭太后甄妃是怎么死的?郭太后因惧怕自己当年陷害甄妃之事被曹睿知道,忧郁成疾,最终暴毙而亡。

这时,李氏才说出真相,甄妃是被郭太后陷害致死,明帝悲痛不已,命人也以被发覆面的方式殡葬了郭氏。

其实,纵如何保养眼部皮肤甄宓,一生纯良,心中有爱。嫁给曹丕后,对待其他嫔妃甚为友善,疼爱子女,对待婆婆卞夫人也非常孝顺。婆媳二人关系融洽,是一位难得的贤德之人。

所以,要说甄妃对曹丕冷落心生不满,实难可信。但是,一代娇娘被曹丕活活刺死,真是太过可惜,也难怪儿子曹睿继位后,追加甄宓为文昭皇后。

后人对甄妃评价极高,此女子除了姿色绝美,亦十分贤良厚德,是一位慈善温和的佳人,就连王沈评价——后之贤明以礼自持如此!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激速重机

GMT+8, 2025-4-5 01:36 , Processed in 0.04055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